张森才,广东四会人,2009年5月获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,非遗四会玉雕传承人。1991年毕业于肇庆西江大学(今肇庆学院)政史系,主修哲学,从教一年后从事玉雕工作。于2003-2004年赴新西兰与西方多位艺术名家交流技艺,并将西方抽象绘画艺术融入玉雕之中。张森才玉雕作品题材广泛,技艺全面,无论摆件或挂件、浮雕或圆雕、山子或人物、传统或现代,无不涉及。特别在抽象设计制作方面,手法多样,形成自我的风格。
张森才的作品:“蝶恋花”
获得荣誉
2007年10月 作品《古凤》荣获中国玉石雕刻作品“天工奖”最佳创意奖
2008年7月 任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
2009年5月 作品《喜到华庭》在深圳文博会荣获“文化创意奖”金奖
2008年9月 作品《喜从天降》在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荣获金奖
2008年11月 作品《春意盎然》、《猎食》均荣获“中国工艺美术”金奖
2009年10月 任四会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
2010年5月 作品《福禄寿》在深圳文博会荣获“文化创意奖”金奖
2010年7月 作品《独领风骚》获全国玉石雕刻“玉星奖”最佳工艺奖
2010年9月 作品翡翠《月宫来客》在穗禅肇同城工艺美术大展精品评比中,获得“金奖”
2010年12月 作品《鼎盛千秋》荣获“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”金奖
2010年12月 作品《碧玉君子兰》在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中获“金奖”
2011年4月 作品《旗开得胜》、《辉煌大业》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
2011年5月 作品《碧玉瓶》在深圳文博会荣获“文化创意奖”金奖
2012年5月 作品《雪中送炭-农家》在深圳文博会荣获“文化创意奖”金奖
2012年12月 作品《碧玉七节花熏》荣获广东翡翠玉雕精品展金奖
2012年12月 作品《立地生财》荣获广东翡翠玉雕精品展金奖
2012年12月 作品《鼎盛千秋》荣获中国▪四会“华表奖”金奖
2013年5月 作品《如意兴隆》在深圳文博会荣获“文化创意奖”金奖
2013年10月 作品《背壶瓶》在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中荣获金奖
2013年12月 作品《财运亨通》在首届“云峰杯”评比中获最具时代奖
2014年5月 作品《垂鳞纹升鼎》在深圳文博会荣获“文化创意奖”特别金奖
张森才的作品:“蝶恋花”
■谈价值
过于倚重好料,艺术就不值钱
南方日报:中国人一直把玉器看作是身份地位的象征。玉器产业在当代的大发展,使得这一文化产品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,佩玉不再只是有钱人的游戏。您如何看待现今的玉器消费?
张森才:玉器加工贸易在当代的大发展,虽然极大地丰富了产品的档次和结构,然而,要收藏一块好玉,还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。现代人买玉,有些是为了投资,让自己的财富在一定时期内保值增值,有些则纯粹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,买来收藏。不管出于什么目的,他们都希望能够买到好东西。
南方日报:什么样的玉才能称得上好玉?
张森才:俗话说,玉不琢不成器。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玉器,基本上都经过人工加工,虽然也有未经人工雕琢的玉璞出售,但那都是提供给下游的加工厂当原材料的。一般的藏家买玉雕,都会非常看重其取材好不好。料好不好,也就成了很多人评判一件玉雕价值高低的主要标准。我个人更愿意从艺术的角度来评价它。好的玉雕作品并不一定要用好料,好料也不一定就能雕出好的作品。
南方日报:用好的料来雕好的作品,不是更好吗?
张森才:玉石是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资源。国内的珠宝玉器年销售额早就超过3000亿元,这里边玉器的占比是非常高的。随着人类对玉石资源开发的推进,优质材料必然会越来越少。如果工匠们还是像以前一样,一味依赖用好料来出好作品,以后的路只会越走越窄。
南方日报:为什么说艺术家依赖好料,路会越走越窄?
张森才:我们对一件作品进行论价时,如果让材料唱了主角,那雕工无疑就成了配角。当工艺变得不值钱的时候,还要工艺师干嘛?所以工艺美术家的当务之急,是提高工艺在一件作品当中的价值比重,只有当工艺的价值在作品的实际价格中得到高比例的体现,我们工艺师的地位才会随之提升。
■谈行业
玉雕行业工匠多艺术家少
南方日报:反过来,您是否也认为,藏家在购买玉雕作品时,应该更倚重雕工?
张森才:准确来说,应该更关注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。雕工好,并不一定就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高。这也是我们说的,好工匠不等于艺术家。好工匠卖的是手艺,艺术家卖的是思想。
南方日报:在您看来,玉雕行业里工匠多,还是艺术家多?
张森才:好的工匠实在太多了,但真正的艺术家却很少。我认识的一些本来很有才气的工艺师,后来都因为要吃饭的原因,过早地屈服于市场的审美标准,而放弃了自己对艺术的追求。他们现在已经是非常棒的工匠,但因为整天雕制的都是一些市场化的作品,工艺虽然很好,但主题庸俗,离艺术家的水准还非常遥远。
南方日报:看来艺术的标准和市场的标准是有冲突的。那么,在过去这二十年里,您是如何在这两者间找到平衡的?
张森才:艺术家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,不能彻底向市场投降,但这不代表艺术家为了追求艺术就可以不食人间烟火。毕竟人是要生存的,如果没有市场的认可,就要被这个行业所淘汰。面对艺术和市场,我通常选择四六开,用四成的作品来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,树立自己个性品牌,同时用六成的作品去占领市场,为自己的下一步发展打下扎实的经济基础。
南方日报:为什么您拿到一块材料,要过好几个月才能做出一件玉雕来?
张森才:每一块材料,都是一本天书。只有破解了这本天书的密码,才能想到好的主题。灵感不是时时有的,有时候为了等待一次顿悟,可能要花上好几年的功夫。
张森才的作品:“捷足先登”
■谈市场
“满天神佛”让消费者审美疲劳
南方日报:什么是市场化的作品?
张森才:可以理解成是被市场普遍接受、且能在大众消费者中流行的作品。目前的玉雕市场还是以山水、花卉、鸟兽和宗教神话等为题材的作品为主,这与中国人追求风调雨顺、吉祥如意、丰实平安的民俗文化思想有关。买家一走进玉器市场,看到的就是“满天神佛”,很快就审美疲劳了。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主题高度重复且匠气十足的产品,所以逛完第一家就不会想逛第二家了。
南方日报:那市场是如何看待您创作的诸如拖拉机、牛车、农民房等这类非常个性化的作品的?
张森才:像观音、神佛、龙凤麒麟等以宗教神话为主题的作品,虽然广为大家所熟悉,但毕竟是大家头脑想象的东西,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。而我推出的一些写实艺术的作品,是摸得着,看得见的,它们来源于生活,又高于生活,这实际上是与那些市场化的作品进行差异化的竞争。目前我价格卖得比较高的往往是这类作品。
南方日报:既然可以卖高价钱,为什么不多推一些呢?
张森才:当前我们这个行业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,那就是多数的消费者购买和收藏玉器产品,其实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附庸风雅。尤其是玉雕,既是奢侈品,也是文化品。真正有雄厚财力且有一定文化修养的,毕竟是少数。所以我说,艺术家一定要用好的作品来带动藏家思想的转变。唯有这样,真正的艺术品,才能找到越来越多的买家。
南方日报:玉雕行业工匠多,艺术家少,是否意味着整个市场目前还是被藏家拉着走的?
张森才:可以这么说。未来要提高艺术家对市场的话语权,唯一的途径就是,提高艺术家的数量。我认为工艺师应该按比例转型,现在整个产业的分工是越来越细化的,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搞艺术的追求艺术,搞商业的追求商业。有些事没条件一步到位的,可以分两步或三步来走。